2021-04-29 23:52 |上觀新聞
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中國為什么要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只用兩年完成建造來得及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
【不設其他國家的獨立艙段,但可以租賃出去做實驗】
中國空間站,由核心艙“天和”、兩個實驗艙“夢天”和“問天”、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五個模塊組成,重量為90多噸,設計壽命10年,長期駐留3人,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此次最先發射的核心艙,分為兩個空間,一是未來航天員活動的生活艙,有氧氣,但密封;二是暴露在空中的資源艙,接近真空。
就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核心艙先在太空定位,它有五個對接口,另有一個供航天員使用的出艙口。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在一條直線上與核心艙對接,而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后要“轉身”,變成T字形。
空間站好比人類建在太空中的房子,如果想改善住房條件,可以加蓋嗎?沒問題!中國空間站預留了拓展功能,核心艙可以再接數個核心艙,計劃最大重量達到180噸。
中國空間站由我們獨立建造,不設其他國家的獨立艙段,但可以租賃出去做實驗。2019年6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布,17國23個單位9個項目入選中國空間站首批科學實驗。
【國際空間站雖然名為“國際”,但不讓中國參加】
中國為什么要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在陶建中看來,首先,建造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空間,中國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不能缺席。
其次,國際空間站雖然名為“國際”,但不讓中國參加。作為目前在軌運行的最大空間平臺,它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其中美國花了1千億美元,出資最多。因此,你懂的……
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考克斯報告,明確美國的衛星技術不能轉讓給中國,不能使用中國的火箭發射美國衛星;2011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沃爾夫條款,明確規定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不能和中國簽訂任何合作協議。
第三,中國必須獲得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速度”背后是“中國科技”】
400噸重的國際空間站歷時12年建成,中國計劃只用兩年完成空間站建造,可能嗎?
“中國速度”背后是“中國科技”。中國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技術準備,關鍵技術都已獲得突破。
——交會對接技術。兩年時間,計劃執行11次發射任務,其中10次涉及交會對接。之前,中國的兩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和天宮2號),已和載人飛船、貨運飛船進行了10次對接試驗、12次交會試驗。
——零窗口發射技術。交會對接都是零窗口發射,即發射時間和計劃時間一樣,沒有一秒誤差。酒泉和文昌兩個發射場,都已具備零窗口發射經驗;長征五號B、長征2號F、長征7號三種不同運力的火箭都經受了發射考驗;神舟載人飛船已進行11次飛行,其中6次載人;20噸量級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不僅可一次搭載6-7人到空間站,將來還可以用于載人登月。
——出艙行走和空間活動技術。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首次進行了空間出艙行走。與一般的10多千克的宇航服不一樣,他當時穿的是100多千克的宇航服,可阻擋宇宙射線對人的侵害;2016年,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實驗室工作了1個月。
——燃料補加技術。未來,空間站將由貨運飛船前去加“油”,這就需要特殊的加注手段,同時不能危及航天員安全。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為天宮二號成功補充過燃料。
——中繼通信技術。中國空間站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繞地球轉一圈為90分鐘,但經過中國上空只有10多分鐘,當它飛到地球背面時需要通過中繼衛星保持聯絡。已經建成的測控通訊網,可以時刻通過中繼衛星與空間站保持實時通訊。
——生命保障技術。11位航天員的14次太空之旅,已積累了豐富的生命保障技術經驗。
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中國特色的“全國一盤棋”組織體系。
中國空間站在未來兩年完成建設,指日可待。
(原標題《中國空間站只用兩年完成建造,來得及嗎?》)
6月23日至7月1日 天安門廣場暫停開放
1云南野象群會調頭回去嗎?人類干預如何才能奏效?專家解讀
2更新丨0.05攝氏度!精確感知大氣變化 我國成功發射風云四號02星
3特斯拉召回部分進口Model3電動汽車 共計423輛
4公安部:全面摸排可能影響高考考試安全的矛盾糾紛和風險苗頭
5更新丨數十輛渣土車圍堵+食物引誘 象群終于掉頭向南!
6張桂梅人民日報撰文:江姐,我一生的榜樣
7中組部: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8長三角鐵路恢復增開!你需要的車次可能就在其中
9商務部:中美經貿領域已開始正常溝通 將共同努力務實解決具體問題
10
最新評論(8 )
暫無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